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汉丰古镇

汉丰古镇

关键词:开州在线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
汉丰古镇

张金河



汉丰镇(2005年8月改名“开县汉丰街道办事处”),开县治所位于县中心部位的清江与南河交汇处。汉丰镇是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交通枢纽。随着开县旧城拆迁,近1400年的汉丰古镇结束了自己的历史,被更美丽辉煌的开州新城所代替。



东汉末年,刘备入主蜀中,于建安二十一年(217)置汉丰县(属巴东部),为开县到建县之初始。汉丰县治所,在今旧城南郊。南北朝西魏时(535-556)改汉丰名永宁,(属开州,州治设新宁县——今开江县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9)改永宁名盛山,治所未动。唐朝建国后,即于武德元年(618)迁州治至盛山县邑。县城过南河向北迁两里多建新治,即今汉丰镇开县旧城。同时,改盛山县名为开江县。宋朝建国(960)废开江县名,称“开州”(属夔州路)。开州一名历宋元两朝。明代初(1368),降州为县,改开州名“开县”,仍属夔州府路。开县之名自此始用,沿用至今。

自唐初迁治所至2008年春,旧城居民全部迁移新城,开县汉丰镇共历时1390年整。

汉丰镇明代时属开县盛山里。清代属江里。民国8年(1919)取消里制,设区团。县城为第一区团。民国18年改区团为区,在县城区置“城厢镇”。全县共36区,第一区只辖城厢镇。翌年,全县缩为10区,而城厢镇却分为城东镇和城西镇。城东镇和城西镇和丰乐坝共为第一区。21年,全县再缩为1镇5区,城东、城西两镇复併为城厢镇,仍辖于第一区。至38年,以温泉为中心的县北部编为第一区,城厢镇辖于第二区。新中国建立后,将城厢镇改名为城关镇。1951年,县城设城区人民政府,城关镇从第一区划出,改设城关区。1956年复改城关区为城关镇,属县府直辖镇。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城关镇转属盛山区,是当时全县唯一没以公社命名的县下行政单位(随后,温泉和临江复以镇为名)。1978年,城关镇设城东、城西两个办事处。1981年,全国地名普查时,以开县初建时的“汉丰”一名更城关镇名汉丰镇,沿用至2005年8月。




开县在古代,不仅是川东北的城口、巫溪、宣汉、万源诸县,亦是陕东南等地入川中、去长江中下游的交通要道。加之,开县田地肥腴,粮丰物茂,故为各种政治势力的关注之处。因此,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。咸丰《开县志》云:“开治三面临江,北枕高山,重关设险,谓屹然蜀东一保障哉。”(原“谓”后有“非”字,疑误)。开县城古代有数次被围困,甚而攻陷的记载。即如:咸丰《开县志·卷二十三纪乱》开篇云:“开自郡县以来,代有变故。”唐时杜甫有诗云:“去年渝州杀刺史,今年开州杀刺史”。宋,王小波、李顺农民军曾攻陷开州,开州监军秦传序战死;明正德七年(1513)鄢本恕、蓝廷瑞领导的大宁盐场(巫溪盐场)、灶夫(盐工)起义军围攻开县城。明末清初,罗汝才、过天星(惠登相)和张献忠先后数次进攻开县城,特别是黄陵城之战十分惨烈。清嘉庆二年(1798)白莲教军进入开县,自临江至灌子口(距县城15里)连营40里,号众百万,围攻县城月余。咸丰《开县志》载:自嘉庆二年至八年,白莲教军在开县往来数次,“盖阅七年”之久。

汉丰古镇作为一县之治所,城垣建设极为重要。然而,在明以前开县城墙皆为土筑。明成化二十三年(1488),因土城颓圯,改作石砌城墙。全城长1.2公里(计373丈),高4米(计1丈2尺),无外城。开城门4道:东名“望仙”,以东望神仙山而名;北曰“盛山”,因北接盛山之故;南称“瑞石”,城南外有瑞石山;西叫“留阳”,取欲留夕阳之意。正德六年(1512),为防鄢蓝军队犯开,重修城墙,并疏浚护城河,使宽、深各为1丈。清乾隆七年(1743),城墙倾塌,改用大青砖重修增高,并闭塞北门。东、南、西三门改名“迎阳”、“中阳”、“留阳”。嘉庆二十三年(1819),扩建城墙,增筑外城。外城周长2.2公里(计745丈)。除内城4座门外,开外城门5座:东名“临清”(取接清江之意);南2门,名“便名”、“带彭”(意彭溪环带);西名“怡祧”(似因城西祠祀较多);北名“承恩”(皇帝京城在北,感承帝恩之意)。同时,于内城四方各开水洞门2道,以便军民取水。后,道光二十二年(1843)和咸丰三年(1851)先后补修内外城墙,挑浚城濠,更添筑炮台。


1957年修筑“万(县)巫(溪)”公路开县段,将从较场坝至北门一段的城墙拆除。1982年,为修环城公路,拆除正南至东北(原二机械厂处)的城墙。

开县所有城墙基本拆去,只余东渠河中山亭、小西门、小南街3处极少内墙遗迹。1982年修建新电影院和东渠河新街,所遗东渠河一段内城墙(3处中最长,亦较完整的一段)拆毁。



按照中国传统习惯,县邑中,最高权力机关——守廨(即县政府,古称署衙,俗称衙门)之所,应设置在城正中而背北面南。开县守廨,设置位置也即如此。汉丰镇旧城街道以亦县府大院为中心,其正对面大街顺直宽大。名大南街,县府右侧为内、外西街。两街相接,同样顺直宽大,原只有内西街。清嘉庆扩城时,因城东面临河,而城西部地域广阔,故以向西扩展为主。外西街是扩城后建设发展起来的一条街。其背后较场坝一大片区域,也原在城外(古时较场坝即演练军队和比武之处,一般都在城外),扩城后方进入城区内。所以,在内外西街相接之处,向南拆转是一条与之垂直的北南向大街,即带彭街(后因此街回族人民聚居,民国时改称教门街。解放后又改名胜利街)。街南端即“带彭门”。

县府左侧与西街平行的大街即东街。东街同样顺直宽大。东街本与内西街相等长,亦因嘉庆扩城后有所延伸,故其略长。

在县府前有一“十”字街。极短,其横竖不过百余米,实为东、西、南三大街相交处,加上县府门前一段约50多米长的短街组成。而且十字街西侧相接的不只内西街,还有内西街南侧与之完全平行的共和街。共和街原名南渠河,为古时南内城靠城垣的一条大街。嘉庆扩城前为一带护城河,故名之。再南边是小南街,为扩城后,城南侧内外城墙之间的一条街。

十字街东侧一段略向北转的转拆处,名狮子楼。这里酒楼茶肆聚集,疑为借《水浒传》中的狮子楼名而名之。

转过狮子楼,与东街西头相接并与之垂直的是东渠河。东渠河西侧是中山公园,建于民国时期。古时,这里是科考的试院。试院有一座小凉亭,建公园时取名“中山亭”。1985年-1986年,改造东渠河,拆除所有旧房,填平旧城河沟(嘉庆时扩城前护城河遗迹)。改造后的东渠河,一改旧式街道模样。街两旁全是6-8层大楼,现代开放式样的商业门面,与尚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其他街道截然两样,成为旧城最繁华的地区。市民称为“新街”。开县的商业超市发端于此处。后来,因公园被东渠河商业门市遮挡。除原一块园地外,只余一座小亭和一株古黄桷树,便将此地改作灯光篮球场。

汉丰镇旧城内,除上述8条主要街道外,有10条小街巷:小南街(大南街南端,东西向与大南街垂直,原为内外南城之间的一带街道);横街子(东渠河南侧后,原为内外东城之间的一带街道);绣衣池(南渠河后,古时这一带人家多以绣衣业为生);另外七条称巷:鄢巷子、皮家巷、鲍家巷、北井巷、马家巷、大巷子、牛市坝(靠近教门街,系回民贩牛屠牛之处)。

改革开放后,开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,旧城侷促,难承发展重任。1986年,修建新盛街(东起东河大桥西头旁的丰乐商场,西至大会堂),和小西门片区。法院、建设银行、工商局、检查院、县医院、电力公司、天然气公司等重要机关单位设置在这两个区域内,体育场、人民大会堂、县人民医院亦在这两个区域内。2001年,将新盛街东段建成步行街,同时,开发小西门片区帅乡街商贸业。两个区域成为汉丰镇新的经济增长区,使汉丰古镇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。新盛街道两旁修建花坛,是开县最早的街道花台。


1983年,修成汉丰镇南环公路,围城环形公路建成。夹环城公路两侧发展成环城区三条长街。一是人民路(旧城北面环城公路段,长1630米,为汉丰镇最长街道路段)。体育场、大会堂、小西门汽车站、开州汽车运输公司、交通局、县工会、人民法院、县建设银行等重要单位在此路两侧。二是清江路(接人民路东端,向北至滴水岩)。县师范学校、党校、两家汽车修理厂、县造纸厂、白鹤电力公司、县粮食加工厂、畅东运输公司等重大单位在此路段旁。三是接人民路西南端,顺较场坝沿南河至彭溪河与清江交汇处,此段分西津路、彭溪路两条街道。

外西街西头过人民路,有一条小街,名西门外。原系古城出西门去郊区西津坝的一条小街。从古代有许多祠寺建在盛山西麓一带,这也是去盛山的一条要道。西门外是唯一保留的古城外的一段街道。其西端就是开县中学校。远去大慈山,近去三拱桥,皆由此经过。

出东门,过东河,与城相望有一条沿江大街,名草街子。古为向城区居民提供柴草的集市。迎仙山、黄陵城都在其旁。草街子和城北滴水岩一度隶属镇关镇,1956年併入丰乐乡。

汉丰古城地势低平,位于两江汇合之处,利于打井取水。一县之邑,人口密集,水是至为重要之物。有了水井,不仅取水方便,亦具有消防作用。战乱时,即使被围困,有了水也人心安定。汉丰古镇有水井九口,其分布情况为:(东城)横街子、皮家巷、东门洞;(北城)北井巷;(西城)绣衣池、西门外;(南城)鄢巷子;(城中)衙门东院。井底用木炭、煤渣、碎石填充直通东河、南河的井水渠道。故洪水或久旱时,亦可饮用到清洁之水。1975年,县城饮用自来水后,九井不复使用,先后被填没。




唐代韩愈在《盛山十二景诗序》中称开县是“盛山僻郡”。同时期,曾被贬谪到开州作司马的温造说开州是:虽“禹贡之落荒”,却实为“巴封之缴地”(缴,侥幸意;缴地,意外之地)。《隋志》称古汉丰镇是“水陆所辏,贷殖所萃。”清道光时,被邀作《开县志》编修的涪陵名士石彦恬说汉丰镇是:“彭溪带其右,清水环其左,雄峙巴国,冠冕夔巫”。这些话都是实话。开县虽地处川东北腹地,但在古代却是川省的城口、宣汉、巫溪等县,省外的陕东南一带到蜀中或到长江出夔门的必经之地。开州城邑的汉丰古镇更得小江之利,成了这些地区的物资中转地和往来客商的聚集之所。开县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于周边各县,有“金开银万”之称。咸丰《开县志》称:“其诸草木谷畜数屡见不鲜”,粮丰畜茂。开州茶味绝佳,不生杂卉。开州柑子、棉、苎麻,曾作贡品。汉丰镇北三十里,是川东四大盐场之一的温汤井盐场。这些原因和条件,成就了汉丰镇商贸繁华,交通枢纽之地的地位。除本县所产外运的粮食、油脂、猪、羊、牛、盐、山货,近代开县的煤和北边诸县地区所进出的物资,都要经过汉丰镇转运。因此,县城汉丰镇的码头多,力行多,船帮大。

汉丰镇的古码头大的就有5处:东河的米码头、老关(鹳)嘴码头、水东门码头、南河的狗码头、大码头。另有下游附近的渠口和铺溪两个大的码头。开县的橹船帮远大于云阳县船帮。开云两县联合组成的“开云船帮”盛于川东其他船帮。民国时,开县有木船300余只,大多停靠汉丰各码头。1956年,汉丰镇成立小江木船运输合作社,有船只197只。翌年扩建成立“开县小江港永宁木船社”,有船只446只。汉丰镇东、南两河船只如蚁,其兴盛之状,不难想象。

交通运输发达,是汉丰古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,带动了汉丰镇的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和繁盛。店铺鳞次栉比,酒楼茶馆遍布大街小巷。据民国32年统计:县城商业共20个行业,商店行号1170家,仅大小旅栈126家,酒店54家,茶馆40家,绸缎呢绒68家。著名的商号有:开城(山货)、恒泰(国药)、集益(糖果)、何成之碗铺(粮食)、元丰泰(铸造)等。

新中国建立后,汉丰镇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,由典型的商贸城镇发展成工商并举的城市。1957年,在南河大桥头建成全县第一个电厂“开县火电厂”;1956年建立“开县锅罐铸造厂”;1952年成立“城关农具社”,1958年发展成“手工业联合农具社”,1962年扩建为“开县机械厂”;1969年建立“开县动力修配厂”,1970年扩建成“开县第二机械厂”。加上1985年北门机械厂,汉丰镇仅机械制造业生产工人694人。机械厂不但能生产各种中小型农机具,还能生产拖车,造纸蒸球,小型水轮发电机组。1974年在宝塔窝建成“开县氮肥厂”,1985年日产化肥120吨。1984年“开县生物化工厂”生产胆红素、肝素纳、胃酶等9种药品材料和成品。其生产的胰酶不但质量好,产量占全国13.3%。水果罐头厂生产的“桔颂牌”桔子罐头,获中商部“优质产品奖”。

元丰《九域志》载:“开州俱出丝、油、绢”。民国时,汉丰镇有祁家、李家、亚东3家缫丝厂。1980年建“汉丰镇缫丝厂”,产品达到3A级以上出口规格,获四川省“小梅花优质证书”。1985年,在南部三中村建成“开县绸厂”,年产能力为3万米。服装、鞋帽、造纸、印刷、酿造、竹木加工,更是汉丰镇传统产业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汉丰镇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繁荣。2005年,汉丰镇工业和商贸产值超过10亿元。仅工业品批发大市场和汉丰农贸大市场全年营业额各超过1亿元,成为全重庆市知名市场。




凡盛城必依形胜之地。“汉丰之郡,盛山所里”(明代汉中刺史《新宅记》)的汉丰镇环带彭溪清水,面对毗卢之苍翠,枕依盛山之巍峨。山川秀丽,人物荟萃。汉丰镇风物名胜,可圈可点,可歌可吟之处甚多。

盛山是汉丰古镇首要名胜之处。首先,开县一度以盛山命名,即可见其地位之重要。唐元和十三年,韦处厚从“考功显曹”贬谪开州任刺使,写下《盛山十二景诗》。时待御史温造亦贬开州作司马。三年后,韦、温奉招返京时,元稹、白居易、张籍、严武、温造等诗坛名流,纷纷奉和。应和者数十人之多,遂联成大卷,并由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作序。一时,整个京城“家有之焉”。韦处厚原唱和张籍和诗皆录入《全唐诗》中。开州之名遂著于世。开州盛山,真盛名远播矣。清代奉节举人曹贵珍对此感叹云:“千秋鸟迹山形在,一代诗人纸价高。”(盛山十二景另文介绍)。

除盛山十二景外,明清时有“汉丰八景”, 清乾隆知县胡邦盛(浙江汤溪人,进士)和开州名士林元凤有《汉丰八景》唱和诗,盛山十二景其一曰“盛山积翠”,胡诗云:“淑气蔼晴光,翠微凝玳瑁。岭分巫峡云,泉似匡庐瀑。”林诗则曰:“黄金喷涧日,帘水泻匡瀑。载酒拨龙蛇,信杖看山墺”。浓阴匝地,飞瀑如帘,那一山的绿树白水,其幽静、逸趣,不说也罢。甲于夔左的大觉寺里,暮鼓晨钟伴着林涛传出。那深山存古寺的意象,实令人向往陶然。

八景之二是:“州面列屏”。州面山(又名瑞贤山),即南山后峰。古人谓“群峰秀矗,如画屏排列。”胡诗曰:“图画展遥空,烟霞千古秀。”林诗则云:“化工泼奇墨,图得丹青秀。”(化工,即天功,自然之力。语出贾谊“造化为工”。)

八景之三是“熊耳晓云”(熊耳山,在今丰乐镇华联村,山形浑圆拙如熊耳。)黎明时,浓密的晨雾从山坳河间缓缓升起来,展开来,悠悠飘忽,闲逸自若,借风之助复又生出许多情态。林诗云:“云薄曙光寒,彩云初叆逮。”(叆逮,指云层浓密,可以蔽日。)而胡诗则云:“出岫若无心,友风却拥态。”立于古汉丰城墙上,看熊耳山的云,甚是奇妙。

汉丰八景还有:“迎仙夕照”(迎仙,迎仙山),“莲池睡佛”(城西门外,盛山倒映池中,状若睡卧佛像),“仙镜凝辉”(胡诗小序:“城南山巅有大石,光亮照人,相传为仙女镜”),“清江晚唱”,“瑞石凌霄”(咸丰《开县志》:“瑞石山在县东南八里,一峰突起,上有瑞石,俗名毗卢山”)。

古时之汉丰,除前述诸景外,还有不少古迹。

盛山堂,在县衙后院,唐贞元年间柳公绰任开州刺史时所建;遗爱堂,在县衙西院,宋绍兴年间,市民为离任太守王正辅建立;怀古堂,宋元庆时市民为太守陈公璟而建;裕民堂(咸丰《开县志》:“在县州治内,宋建”);翠芳亭,在盛山上,宋夏侯孚先有记云:“盛山风物,冠冕峡郡,其间十二景多唐宋名人唱和”;偃月池、绣衣池,都在教门街后;流杯池,带彭门外(今汉丰旧城教门街南头外),是古文人雅士流杯饮酒,吟诗联句之所;忠烈词(又名昭忠祠),盛山西,道光四年(1825)复建在内西街,以祭祠在与白莲教军对抗死亡者,1939年在建立“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烈士纪念碑”时,将1200余名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牌位安置在内;奎文阁(又名魁星阁),位于迎仙山顶,清雍正十二年(1735)建,道光时重修,祀红衣孔子象,凡节日燃烛于上,烛光成“文昌”字样,城头观之清晰了然;盛山书院,原名芙蕖书院,内外东城之间,似在今横街子,雍正十二年知县沈震世捐修,嘉庆二十五年(1831年)移建在盛山西麓,改名盛山书院;汉丰书院(原名开阳书院),道光九年(1830)知县孔昭煜倡修,位于城南门处,十一年移西门外(今开县中学校旧址);文峰塔,位于城北滴水岩,嘉庆九年建,咸丰初重修;培俊堂,盛山西麓,为邑庠生读书处,有田地6处,铺基一间,其收入供士子乡试、会试和朝考之资,道光时知县陈长墉有《培俊堂碑记》载其事;大夫第,在北城横街子,传为李宗曦旧居。

旧时,汉丰镇作为一县治所,祀坛、宫庙甚多。据咸丰《开县志》载,计有22处。

三元堂,在西门内,祀元始天尊、太元圣母、太上老君;社稷坛,西门外,祀土神、谷神;神祇坛,在东门外,所祀不详;风云雷雨山川坛,旧《志》称在东门外,祀风神、雷公、雨师、山神、河伯(按:旧城东门外即清江河畔,无建庙坛之地。故东门外应指河对岸迎仙山,且迎仙山原名神仙山,有道观可证);文昌庙,在内西街学署右,祀文昌帝君;关帝庙,在内外西街相接处,祀关羽;仓圣祠,在关帝庙旁,所祀不详;名宦祠,在十字街县衙西侧,祀历代守县中的知名官员;乡贤祠,祀望重乡绅和县籍在外有名人士;秦公祠,在外西街,宋代时为祭祀抗击王小波、李顺农民军攻开县时战死的监军秦传序,清咸丰时改名忠义祠,抗日战争时(1939)移盛山西麓,改名忠烈祠;节孝祠,在外西街,祀历代贞妇节女;城隍庙,东街,祀城隍菩萨;龙神祠,东门外城内,祀龙王,为船帮祭祀处;川主庙,西门外,祀刘备;东岳庙,盛山西麓,祀东岳大帝;武侯祠,川主庙旁,祀诸葛亮;五显庙,东街,祀春秋时忠臣伍子胥;三官庙,外西街,祀天、地、人三皇;迎龙观,迎仙山顶,传说温汤井老龙洞之龙化作道士住此观中;滴水寺,滴水岩,尼庵;毗卢寺,位于瑞石山,今南山大石板坡北麓;三贤祠,祀元代赵受、明代陈良、杨文3位乡绅,城内,具体地址不详,咸丰《开县志》有记;大觉寺(另文介绍)。

以上所有宫观、庙坛、堂阁,有的因时间久远而毁败,有的于解放后改作他用或拆除。今唯有大觉一寺犹存,亦属近代重修。




汉丰镇为一邑治所,近两千余年,称俊彦者,不知多少。而咸丰《开县志》载:“或古者士修于家,不求闻达?抑地处僻远,輶轩之使不及耶?”(輶轩,车辆)。古籍史书“所录蜀人不下数百人,而吾开竟寥寥焉。”其清以前存名确实太少。据咸丰《开县志》所记,仅汉代向汉高祖刘邦献定秦之策的扶嘉;三国时与鱼复(今奉节)的蹇机同向刘璋上书争复巴郡之名的徐虑;唐代有进士孝潼、崔冲;明代进士汪瀚(明代进士,历任河南修武、扶沟知县,摧任太仆寺丞,被皇帝嘉勉为“人行州县,马课不亏”(课,考核、督查、征收),追封光禄寺少卿;被百姓称颂“活我严父,生我慈母”,任广东高州知府的严琥。

清代较多,有:徐行德,作过芙蕖书院山长,选云南纳溪县教谕,被开县和纳溪邑令称赞:“坐看玉尺好量才”,“木铎有神”(木铎,木舌大铃,喻宣扬某种政教,学说者);罗晋元,道光庚子岁大旱,捐谷50担济赈,病逝前将房屋、田地全部捐作阖族贫者的婚嫁、丧葬、读书所资。沈西序,道光时进士,任贵州普安县知县和正安州知州,勤政廉明,民称“沈青天”,回乡后先后任盛山书院院长和培俊堂山长,著有《二十史纂要》和《开县志初稿》;李宗曦,道光时进士,前后任安徽英山知县,两淮盐运使,安徽按察使,南京布政使,山西巡抚,两江总督,追授光禄寺大夫,振威将军,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李本均,戴锡章,两人皆参加百日维新的“公车上书”;彭个峰,同治时任东寿光县知县,湖南长沙盐政。回乡后任盛山书院院长,通医术,书法犹佳。

民国时有:李大防,民国初任河北赵州知府,安徽省代省长,安徽大学文学院长、教授;早期同盟会是桂中枢、李育英(桂中枢后留学美国)。与刘伯承结为金兰,同称为开县高中“三杰”、“三怪”、“三才子”的谢南城,邹静澄皆乃正义爱国之士。谢南城为开县教育卓有贡献。1941年病逝前,犹在病榻吟成忧国忧时的《深宵节怀》:“气吞胡虏壮山河,七字吟成信口歌。午夜雄心行着剑,青莹灯前病东坡”。邹静澄参加反对袁世凯战争被通缉,被地方军阀杀害。

王享德,先后参加四川“保路同志会”和“中华革命党”,亦被地方军阀杀害。其子王润波,1933年在古北口抗战中英勇殉国,被称为“国殇”。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报国的汉丰镇人还有:彭曙成等人。

扈楚一,参加广州起义,牺牲在南京雨花台;在渣滓洞牺牲的汉丰镇人有:周鸿钧、黄楠材(黄本系云阳县人,但长期住在汉丰镇,从事革命斗争,在县城内西街被捕。);为开县和平解放作出贡献的皮光泽;吴朗西,“五·四”新文化运动参加者,与鲁迅友善,为中国文学和出版事业作出重大贡献;中共早期党员解放后为开县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张仲屏。

纵观汉丰古镇,历代人物荟萃,群贤毕集,犹显其光辉。仅此所记外,今人中亦有不少出众人才,今《开县志》人物篇有详记,则不赘述。

汉丰古镇即将沉没于三峡库区湖水之中。撰此拙文,以纪念之。


二00八年四月八日
注:此文由张金河老师考证撰写并供稿与开州在线网络首发,未经作者同意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发和借用!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